2019年上半年福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福州市统计局
(2019年7月31日)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项目年”“招商年”“三产年”行动,全面展开“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建设,上半年福州市经济运行积极因素逐渐增多,发展基础和支撑不断夯实,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呈现经济运行总体向好,结构调整持续优化,新动能不断积聚的特点。
一、福州经济运行总体向好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2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下同)8.5%,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位列全省九地市第2位。连续8个季度GDP增幅保持在8.0%-8.6%的合理区间,稳中有进。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6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477.97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847.95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产业结构为5.7:41.9:52.4,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1%、42.3%、55.6%,分别拉动其增长0.2、3.6、4.7个百分点。
(一)从供给角度看,三次产业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61.16亿元,增长3.6%,总量持续居全省首位。一是种植业生产形势喜人。食用菌、马铃薯、园林水果、蔬菜产量分别增长7.1%、5.4%、11.2%、5.0%。二是畜牧业生产逐步回暖,降幅收窄。上半年牛、羊、兔出栏分别增长9.5%、9.7%、20.5%,牛奶产量增长158%。三是渔业生产情况良好。上半年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1.7%,其中水产品产量增长5.1%。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较1-5月提高0.1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列全省设区市第3位。从经济类型看,上半年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0.6%,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9.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2.0%,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9%。从主要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6.9%,高于规上工业18.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5%、13.3%、13.0%,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从产品产量看,列入统计的216种产品中,有133种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1.6%。
服务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4%,增长9.2%,高于GDP 0.7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31.0%、16.2%,增长16.8%、9.2%,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达54.9%、16.3%。
(二)从需求角度看,“三驾马车”平稳发力
消费市场增长平稳。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0.17亿元,增长11.3%。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
投资增幅出现回升。上半年,福州(不含平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较1-5月回升1.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0%)0.2个百分点。
进出口贸易增长平稳。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1.5%,比一季度回落3.1个百分点,上半年总体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3.7%,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的局面。
(三)从收入角度看,居民收支、企业信心增强
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1-6月,福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6月份,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6%,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八大类商品价格同比“六涨二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7.3%,衣着类上涨3.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7%,医疗保健类上涨1.3%,居住类下降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5%。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33元,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87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8元,增长9.5%。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154元,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473元,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52元,增长9.2%。
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4%,比全省(3.68%)低1.24个百分点。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注册企业和个体户)69322家,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达130.7,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30.3,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被调查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中,78.8%企业认为盈利水平稳定,88.4%企业认为税收负担有所减少,96.0%调查企业用工需求稳中向好。
二、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一)消费结构提档升级
一是品质类消费增势良好。上半年限额以上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书报杂志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4.8%、28.3%、28.2%、27.1%和25.8%。二是绿色智能商品持续热销。上半年,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和音响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以及智能手机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03.6%、88.0%、52.9%和34.1%。三是服务型消费成为热点。1-5月规模以上道路运输业、文化艺术业和居民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8.2%、80.0%和47.8%,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工业投资今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1.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7.3%,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达45.1%。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4.4%,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24.3%。二是民间投资贡献率超八成。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8.8%,占固投比重达61.6%,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2.2%。三是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发力。上半年,全市科教文卫投资增长11.3%,增速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44.2%。其中,农业、林业、渔业投资分别增长59.2%、10.7%和80.0%。四是“五个一批”项目仍然保持较好水平。全省“五个一批”正向激励综合考评,一季度列全省第2,二季度居全省第1,新增开工项目中产业项目占84%,同比提高23.1个百分点。
三、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
(一)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1、工业新兴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0.6%、23.7%,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分别为9.2%、15.6%。工业新兴产业稳步发展,由此带动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增长。
2、新兴服务业支撑有力。1-5月,作为新兴服务业代表的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1%、16.5%,对规模以上服务业的贡献率达29.5%、12.8%。
3、海洋产业规模壮大。福州港口吞吐量超过1亿吨,实现了从河口港向深水外港的提升。2018年在福州的黄岐半岛打造渔港经济区,发展特色鲜明的湾区经济。
4、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2018年以来,福州市持续推进“数字福州”建设,268家企业入驻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注册总资本达269亿元,2018年总产值达149亿元;永泰人工智能小镇、百度云(福州)AI实验室等一批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在全国率先授权健康医疗数据运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扎实推进。2018年,福州市数字经济规模增速超20%,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全省第一。
(二)新兴业态加速孕育
1、网络消费日益成熟。2018年社零规模达4600多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增速居全国省会第一名,全年电商交易额近2000亿元,移动支付普及率超95%。2019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1.4%,较1-5月提升0.4个百分点。1-5月,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8.4%,是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增速的近2倍。
2、平台经济注入新动力。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一批“平台经济”示范引领项目。电商平台方面,依托京东(元洪)食品数字经济产业园、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名成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型批发市场和专业园区,打造大型电商平台。供应链及物流平台方面,以列入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为契机,打造一二三三国际供应链管理平台、中安绿色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等。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方面,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产业,重点打造产品检测综合服务平台。此外,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金综合服务平台等其他各类型平台。平台经济将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注入强劲动力。
(三)新商业模式不断融合
1、城市综合体不断发展。福州七大城市综合体百花齐放,新商圈不断崛起,老商圈也不断扩容,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建设改造后的东街口智慧商圈叠加地铁经济,上半年消费额达15.3亿元,比增30%,居全市各商圈首位;苏万宝商圈销售额达13.4亿,比增6.5%;东二环泰禾商圈销售额达8亿,比增16%。
2、智慧商圈不断涌现。福州大力推动智慧商圈的建设改造,带来了大量人气,盘活了商圈经济。东街口商圈是福州市打造的首个智慧商圈,有200多个商家刷脸就能完成支付。
3、连锁行业井喷式发展。国内外著名品牌便利店企业在我市快速扩张,比如7-Eleven、南京苏宁小店、杭州天猫小店等。2019年6月,全市连锁便利店已达1729家,增长率达30%以上,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