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
2013年3月29日
综合
初步统计,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连续7年达到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6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916.9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33.65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7:45.8:45.5调整为8.7:45.5:45.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56.8%和39.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个、6.8个、4.8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97.39亿元,增长18.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2.01亿元,增长19.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4.84亿元,增长13.4%,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2.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完成34.80亿元,增长19.5%;营业税110.25亿元,增长23.1%;企业所得税50.78亿元,增长25.6%;个人所得税19.11亿元,增长0.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09.37亿元,增长12.7%。
农业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4.9亿元,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162.1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16.9亿元,增长1.2%;牧业产值73.7亿元,增长4.6%;渔业产值352.5亿元,增长5.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6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56.0万吨,下降6.7%。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世界名茶”称号,福州荣膺“中国鱼丸之都”、“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称号。全市食用菌产量13.1万吨,增长12.0% ;茶叶产量2.0万吨,增长7.5%;肉、蛋、奶总产量41.7万吨,增长3.5%;蔬菜瓜果产量312.0万吨,增长4.1%;水果产量41.0万吨,增长7.9%;水产品产量194.4万吨,增长5.2%。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0家,实现销售收入(含交易额)482亿元,增长15.1%;共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81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60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34家,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4家。科技兴农不断强化,79个农业项目获国家、省星火科技项目立项,年末共有37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80家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休闲农业发展迅速,闽侯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已建成规模超100亩各种休闲农场72家。
工业、科技
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6353.25亿元,增长15.3%,实现工业增加值1493.48亿元,增长14.0%。截至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77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90.58亿元,增长15.7%,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923家,比上年增加98家,完成产值5336.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6%。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产值2582.38亿元,增长21.9%;重工业完成3308.19亿元,增长11.3%,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上年的41.2:58.8调整为43.8;56.2。规模以上工业36个行业中,20个行业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7个行业产值总量超过百亿。产值超百亿行业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完成产值299.91亿元,增长42.8%;纺织业完成601.46亿元,增长29.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131.84亿元,增长27.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完成319.53亿元,增长2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286.13亿元,增长25.4%,增幅居各行业前列。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5707.37亿元,增长15.5%,工业产品销售率96.89%。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64.37%,比上年提高16.6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89.24亿元,增长14.1%,实现利润331.58亿元,增长13.7%。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7家;共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共有行业技术创新中心38家,覆盖全市大部分重点行业;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国家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0家;5项产品入选“2012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获2012年度国家创新基金立项33项;14项科技成果获2012年度省科技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成功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步增长,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998件,增长21.6%,批准授权专利5965件,增长25.0%,其中发明授权量1261件,增长50.5%;共登记各类技术合同212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65亿元。
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产品检测实验室10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生产领域2177家企业产品4743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5.51%。全市共有8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22项产品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称号,共有5家企业获得首届政府质量奖。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66.49亿元,增长21.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3234.78亿元,增长21.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4.56亿元,增长68.9%;第二产业投资833.60亿元,增长23.9%;第三产业投资2356.61亿元,增长19.5%。工业投资完成829.04亿元,增长23.8%,其中: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完成273.23亿元,增长45.7%。民生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210.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47.2%,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45.8%,教育增长40.9%。全年新开工项目 2011个,完成投资1259.33亿元,增长100.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8个,完成投资763.47亿元,增长136.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72.27亿元,增长0.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41.50万平方米,增长35.5%,其中住宅733.96万平方米,增长38.0%。商品房销售额941.49亿元,增长48.9%,其中住宅781.26亿元,增长53.7%。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地铁1号线加快建设,向莆铁路福州段、合福铁路福州段等铁路项目建设提速,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全线贯通、福银高速公路南连接线工程基本建成,福永高速、沈海复线福州段、渔平高速延伸线等高速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螺洲大桥基本建成,琅岐闽江大桥、闽侯新南港大桥等桥梁项目有序推进,马尾上润二期、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商业配套、闽侯爱德克斯汽车零部件、福顺半导体产能扩充、福清南方铝业扩建改造工程等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福州港可门作业区6#、7#泊位工程、台江苏宁广场、福清鲤鱼山风电场、福顺晶圆6英寸芯片、闽侯联合动力等项目开工建设,福银高速公路闽清(梅溪)互通口、永泰朗宇环保新材料、福清斯泰克笔记本电池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和阶段性成果。
城乡建设
按照“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城市发展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马尾新城、东部新城、晋安新城等建设加快实施。年末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40.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4.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市政基础设施配置不断完善。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22条,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170.8公里,道路面积2562.82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86.1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4平方米。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80公里,建设完成60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新增更新农村客车108辆,年末建制村通客车率96.48%,比上年末提高0.09个百分点。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公交营运线路288条,公交营运车辆4066辆,本年新增更新公交营运车辆469辆,其中新能源车229辆,新辟优化线路79条,市区公交出行率24.91%,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共有各类出租车6304辆,本年新投入使用出租车300辆;鼓楼区便民自行车增设34个站点,本年新投放便民自行车800辆。城市供电、供水、供气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区共有自来水厂8座,日综合生产能力155万吨,全年供水总量29610.87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2245.77万吨。市区全年液化气供气总量6.05万吨,其中家庭用气2.53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13608.1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4052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99.5%。全社会用电量305.13亿千瓦时,增长3.6%,其中:居民用电65.18亿千瓦时,增长5.5%;工业用电178.96亿千瓦时,增长2.2%。
城乡面貌日益改观,“美丽福州”建设加速。改造9条城区支路街巷,湖东路、井大路、梅峰路等18条主次干道完成“白改黑”改造,改造10座普通危桥。中心城区75条内河基本完成清淤,西湖和晋安河、东西河、新店溪等内河综合整治成效显现,新增改造沿河绿地15万平方米,建成光明港至森林公园绿道等一批城市滨河景观休闲道,启动沿江沿河慢行系统建设,已建成22公里休闲步行道。园林绿化水平持续提升,建成区绿地面积8921公顷,比上年新增317公顷,绿地率37.15%,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750公顷,比上年新增350公顷,绿化覆盖率40.6%。年末共有公园63座,新增公园11座,共有公园绿地面积2544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9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3平方米。
贸易、旅游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9.03亿元,增长19.1%。城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城镇市场实现商品零售额2168.57亿元,增长18.9%;乡村市场实现商品零售额90.46亿元,增长24.0%。限额以上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1220.20亿元,增长26.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上年的51.6%提高到54.0%。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改善居住、交通出行、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增值保值等相关消费迅速增长。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10.2%、家具类增长50.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4%、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53.8%、中西药品类增长48.9%、金银珠宝类增长73.5%。城乡流通体系不断健全,全年新建改造“农家店”67家,升级改造城乡农贸市场20个,扶持新建便利店100家。全市拥有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50个,总面积213.09万平方米,增长33.0%;连锁经营企业105家,连锁网点3300个。
会展业硬件建设不断提升,全市共有会展场馆2个,场馆面积8.45万平方米,周边住宿、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共举办各类展会76场,其中全国性展会7场。成功举办第87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十一届国际美食博览会等一批规模大、影响广的展会。本土展会交易活跃,第十九届福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福州)家具建材装饰品博览会暨海峡西岸(福州)第27届住交会等会展消费屡创新高。会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带动物流、住宿、餐饮、旅游等产业的繁荣发展。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福州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闽都文化、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开通旅游观光巴士1号线,城区主要景点实现一站式游览。三坊七巷品牌效益凸显,游客接待量居全市4A级景区之首。“闽江游”品牌资源整合优化,铸就闽江黄金旅游带。白马河、安泰河等内河周边景区品位加快提升,“船游榕城”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步伐加快。环市区温泉休憩圈初步形成,第三届福州国际温泉旅游节掀起“万人泡温泉”热潮。鼓岭综合整治及保护开发成效显著,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区域合作力度加深,福莆宁“旅游一票通”发行。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0家,客房10082间;A级景区25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9家。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含一日游)3192.55万人次,增长15.8%,其中境外游客85.13万人次,增长11.8%;实现旅游总收入362.13亿元,增长14.3%。福州赴台个人游顺利实施,经福州口岸赴台旅游41277人次,增长179.4%。
对外经济
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项目148项,新批合同外资金额20.56亿美元,增长16.20%;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13.39亿美元,增长4.80%。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10.60亿美元,下降10.53%,其中进口总额99.29亿美元,下降6.28%;出口总额211.31亿美元,下降12.40%。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84.93亿美元,下降1.39%,内资企业出口126.38亿美元,下降18.56%。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41.15亿美元,下降17.40%,加工贸易出口69.08亿美元,下降0.17%。从出口产品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17亿美元,下降2.09%,机电产品出口91.69亿美元,下降7.22%。从出口地区看,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盟、东盟、日本、荷兰和香港等地。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9项,新批协议投资总额3.41亿美元,增长42.61%,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46亿美元,增长15.84%。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858.89万美元,增长9.26%,年末劳务合作在外人员4367人,增长20.64%。
交通、邮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430公里,高速铁路总里程158公里,福州港生产性泊位128个,福州空港国内航线(含港澳台)53条、国际航线7条,城市立体化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旅客运送量中,公路旅客发送量18395.41万人次,增长4.9%;水路旅客发送量99.46万人次,增长38.6%;民航旅客吞吐量785.20万人次,增长9.1%,其中旅客出港量402.86万人,增长9.3%。货物运送量中,公路货物发送量10676.56万吨,增长11.2%;水路货物发送量6525.61万吨,增长7.7%;民航货邮吞吐量9.69万吨,增长10.7%,其中货邮出港量5.68万吨,增长10.6%。港口货物吞吐量9373.27万吨,增长14.1%,集装箱吞吐量182.50万吨,增长9.9%。两岸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海峡号”对台高速客滚航线成为海峡两岸往来的“黄金走廊”。全年对台客运直航进出旅客13.87万人次,增长251.5%;对台直航集装箱吞吐量31.37万标箱,下降0.7%;空中直航旅客吞吐量31.43万人次,下降2.1%,货邮吞吐量0.54万吨,增长41.7%。
邮电业务平稳发展,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收入6.36亿元,增长11.0%;电信业务收入100.95亿元,增长11.3%。年末全市共有邮政局(所)231处,邮路总长度11010公里;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327.2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98.0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81.3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9.54万户,其中3G电话用户191.1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2.50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2.5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8.75万户。
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和证券机构)46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39家,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1家,其他金融机构6家;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292个;共有4家外资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分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下同)7909.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4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010.60亿元,增长14.69%;单位存款余额4193.35亿元,增长15.3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054.33亿元,增长15.8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58.54亿元,增长20.58%;中长期贷款余额4520.01亿元,增长14.68%。
证券、期货交易额下降。年末全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9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总市值3296.35亿元;共有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85家,股民资金开户总数156.68万户,其中本年新开户数3.68万户,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额11773.73亿元,下降25.52%;共有期货公司3家,期货营业部24个,全年期货交易额27426.43亿元,下降0.33%。
保险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398个,外资保险机构在福州设立9家分公司和2个代表处。全年保险业务保费收入127.69亿元,增长11.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6.73亿元,增长19.12%;人寿险保费收入67.61亿元,增长4.26%;健康险保费收入9.87亿元,增长21.31%;意外险保费收入3.48亿元,增长28.82%。保险业务赔付支出42.13亿元,增长22.3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5.34亿元,增长23.06%;人寿险赔付支出12.45亿元,增长48.23%;健康险赔付支出3.43亿元,下降25.71%;意外险赔付支出0.91亿元,增长11.59%。
教育、文化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50所,公办幼儿园50所,创建4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西湖国际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在全国率先开办服务自闭症儿童的福州星语学校,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加快实施,中考中招改革顺利开展,7所一级达标高中向省内户籍考生开放,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共有高等学校32所,研究生教育专任教师0.98万人,在校研究生1.84万人,学年初招生数0.64万人;高等教育专任老师1.85万人,在校生30.54万人,学年初招生数9.30万人。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1所,专任教师0.50万人,在校生19.51万人,学年初招生9.26万人。共有高中93所,专任教师0.84万人,在校生10.85万人,学年初招生3.55万人。共有初中266所,专任教师1.55万人,在校生19.35万人,学年初招生6.48万人。共有小学927所,专任教师2.46万人,在校生45.12万人,学年初招生8.45万人。共有幼儿园1183所,专任教师1.20万人,在校生24.67万人,学年初招生10.32万人。共有民办小学19所,民办普通中学36所, 民办职业中学13所,民办高等学校12所,民办高校在校生7.49万人。
文化事业硕果累累。成功举办“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百年上下杭》获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奖。三坊七巷、“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首批国家级文艺创作基地、全省首家文化产权交易专业机构“福建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 落户三坊七巷。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时代华奥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福州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获“中国寿山石文化之都”、“中国脱胎漆艺之都”等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台江区、晋安区、罗源县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已投入使用。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共设立图书流通点400个,形成覆盖城乡的图书流通服务网络。年末全市共有市级、县级文化馆12个、群艺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200场次;电影院24个,剧场、剧院2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收藏文物2.33万件;公共图书馆13个,总藏书346.91万册;乡镇综合文化站173个,农家书屋2195个。全市共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自办广播节目11套;电视台1座,自办电视节目6套。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3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04%,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83.71%,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06个、0.54个、2.01个百分点。共有有线电视用户175.68万户,增长2.7%,有线电视入户率92.78%;数字电视用户57.13万户,增长6.4%,数字电视入户率30.17%。
卫生、体育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学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新区三甲医院加快规划建设,市级专科医院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0家,其中医院103家,比上年末增加18家;卫生机构床位28611张,增长10.5%,其中医院床位22592张,增长9.2%;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2397人,增长9.7%,其中医生16140人,增长7.6%,注册护士17519人,增长11.6%。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4.6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1人。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卫生技术人员1283人;社区卫生服务站127个,卫生技术人员1075人;乡镇卫生院123个,卫生技术人员4591人。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331.57万人,参合率99.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23届市运会、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亚排联洲际杯沙滩排球决赛暨奥运会资格赛等赛事活动,在伦敦奥运会上福州运动员共夺得1枚银牌、4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的好成绩。全民健身活动高潮迭起,海峡特色依然是活动亮点,举办全国第二届徒步健身大会开幕式暨第八届十万人健步行活动、福州海峡龙舟邀请赛、全国门球公开赛暨福建·福州第六届海峡两岸门球邀请赛、第三个“全民健身日”展示活动等一系列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城市10分钟健身圈建设步伐加快,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433个,全民健身路径3385条,增长11.5%,其中农村健身路径2785条,增长9.9%。全年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150项。
民生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55.27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192.06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37.12万人,女性人口318.16万人。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市常住人口727万人,出生率11.3‰,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6.4‰。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9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92元,增长13.7%。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2.65:1,2011年的2.58:1进一步缩小到2.56:1。居民消费水平同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40元,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336元,增长13.4%。居民消费亮点鲜明,旅游、休闲娱乐等精神消费受重视。
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八大类商品价格“六涨两降”:食品类上涨5.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2%,衣着类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3%,居住类上涨2.1%,烟酒类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7%,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3%。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大病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低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年末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0.60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71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6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4.88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0.2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5.2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5.0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1.3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9809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5.0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6.47万人。帮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45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5871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8204人。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动工建设4.07万套,开工率101.72%,基本建成3.43万套,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管理进一步规范。
社会就业稳步发展,城镇失业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2.37%,城镇新增就业14.56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5.3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904人。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5.81万户,增长10.7%,从业人员32.15万人,增长11.9%;私营企业7.75万个,增长15.6%,从业人员70.01万人,增长12.6%,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85.77万人,增长16.2%。
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初步建成环境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306项,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上年下降6.33%,开展大气PM2.5监测,创建5个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59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城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值51,空气质量优良率99.45%,空气质量整体状况良好,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中居第3位。市区环境噪声56.8分贝,总体保持稳定。水质总体保持良好,闽江流域(福州段)水质达标率98.61%,敖江流域(福州段)水质达标率100%,龙江流域水质达标率83.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平均达标率100%,市区污水处理率96.16%,比上年提高11.58个百分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2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减少1.63%、6.94%、1.74%和10.95%。共有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1个,年末自然保护区面积668.69平方公里。
注:1、公报中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不做机械调整;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未包括马祖列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